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武山旋鼓(羊皮鼓)

武山旋鼓(羊皮鼓)

关键词:武山,旋鼓,羊皮鼓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武山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liaiju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37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  

   武山古称豲道,在夏、商、周及春秋时代,为戎、羌部落所属。以粗犷豪放、剽悍威武著称的武山旋鼓舞源自古羌人的舞蹈、祭祀活动,因其是纯民间的娱神、娱人活动,长期以来深藏在草根阶层之中,因此至今还遗存有大量的羌汉文化信息,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。

羊皮鼓舞娱神娱人

   武山旋鼓舞又称“羊皮鼓舞”或“扇鼓舞”,扇鼓又称鼙鼓,其形似扇非扇,如芭蕉叶面,周以铁圈铸成,单面蒙着去毛的羊皮,鼓面直径一般为30厘米,槌柄缀着9枚看似古币的铁环,俗称“九连环”,鼓槌由藤条或羊(牛)皮编织而成。鼓手头戴小麦秆编的草帽(当地人称十八旋),上身穿白衣黑夹,下身穿灯笼裤,脚蹬麻鞋(当地人称扁扁麻鞋),组成几十人到几百人的鼓队,围绕着幡边舞边打,鼓声铿锵、坠环“嚓嚓”。幡高约7米左右,直径约2米,顶有仙女骑鹤,下连一面三角旗,其下是一个12角形(平年12个,闰年13个)的大宝盖,宝盖中间是一条又宽又长的大蟒旗,大蟒人首蛇身。武山古称豲道,《后汉书》载“豲,古代少数民族,其居区为道”。武山辖域在夏、商、周及春秋时代,为戎、羌部落所属。武山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、娱人为内容,以舞蹈、祭祀活动为载体,含历史、宗教、民俗、艺术等诸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。提起武山旋鼓舞历史,武山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,由于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活动,武山旋鼓舞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,所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,一直在民间传承发展,是积淀了很深厚历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态文化。


武山旋鼓舞成了国家非遗

   据武山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京生介绍,武山旋鼓舞主要活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,代表地区有滩歌镇、洛门镇百泉村、龙台乡、山丹乡等乡镇村庄,特点表现为粗犷豪放、剽悍威武、浑厚雄壮、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姿、飘逸流畅、灵动多变、协调统一;武山旋鼓舞以真实淳朴的情感、生动剽悍的舞姿、浓厚热烈的山野风格,体现了广大人民刚烈顽强的品格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武山旋鼓舞被“丝路风情”录制队搬上电影、荧屏,故事片《追索》就以旋鼓舞开场;2000年7月参加了“敦煌百年、黄河风情”旅游节表演,获最佳鼓乐奖;2000年8月武山旋鼓舞参加了甘肃省第二届“群星奖”比赛,获银奖;2000年12月参加全国第十届“群星奖”广场舞蹈比赛,获金奖;2001年10月参加了“北京第四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”表演;还参加了中国第四届艺术节、伏羲祭祀等大型活动,并跨越国界作为我国民族艺术传到日本、韩国等国。武山旋鼓舞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起源传说极具地域特点

   作为民间世代相传的风俗活动,旋鼓舞的起源没有明确记载,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先生在《汾阴扇鼓傩戏的形成时代与文化蕴蓄》文中考证:扇鼓由周朝的大鼗、汉魏鼙(或作鞞)鼓而来。《乐府诗集》卷五十三《魏陈思王鼙鼓歌.序》引《古今乐录》:“鞞舞,梁谓之鞞扇舞……鞞扇,器名。”“鞞扇”就是今天的扇鼓。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《鼙鼓歌》中有“乐人舞鼙鼓,百官雷林赞若惊”之言。目前关于旋鼓舞的起源有三种说法,一是牧羊人发明说:远古在武山一带生活着以牧羊为主的羌民族,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,饱受恶狼叼羊之害,机智的小牧童点燃火堆,用火屈弯树枝成扇形,将羊皮蒙上后烤干,围着火堆用树枝敲打,此时火光照亮山川,咣咣之声响彻云霄,恶狼都被吓跑了。二为祭祀起源说,有学者考证认为,旋鼓舞的出现远可推至上古,近至夏代,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,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。古人称天为旋或者玄,旋鼓即天鼓,所以在旋鼓鼓面上常绘有太极图。传说伏羲是人面蛇身,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时鼓手的行走路线是模仿蛇行之“禹”步,表演中鼓手“甩莽头”的彩色发辫是人首蛇身扮相,敲鼓娱神,取悦神意,祈求保佑。三是军事起源说,历史上甘肃、青海一带的羌民族在迁徙和走向民族融合的过程中,饱受无数次的战乱之苦,人们用鼓声来传递军情信号,以防外敌。


原生态的武山旋鼓舞

   据武山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,在演变过程中,武山旋鼓舞可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类。北部川区旋鼓舞的特点是先“撺神”,由“司公子”“跳大神”,然后鼓手们组队形围火堆而“旋”;南部山区旋鼓舞的特点是在旷野山地“旋”,沿着崎岖山道,蛇行蜿蜒,鼓声回旋。武山旋鼓舞虽然各村都有,但其中滩歌镇最为盛大。滩歌古时为羌人对歌的“歌滩”,后人便将此地叫做“滩歌”。每年春末夏初,由牧童稚子在各村寨敲鼓先行娱乐,致兴酿潮。端午时节为“旋鼓”高潮,五月初一,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赶到会场,等候各村旋鼓队的到来。旭日东升,装扮好的旋鼓队敲着羊皮鼓汇集在开阔滩地,摆开阵势展示各自的技艺。旋鼓队们表演的套路有很多种,各个套路的击鼓声点、节拍和步伐不同,有“狮子滚绣球”、“二龙戏珠”、“太子游四门”、“齐五乱点兵”等。夜晚来临,各村都进行“点高山”活动,就是把端午节前全村人准备好的柴垒得很高,全村老少兴高采烈地围在“高山”周围,由一人反穿皮袄扮成羊倌的模样,领着同伴烧香许愿,祭奠山神,祈求神灵保佑,来年五谷丰登,辟邪驱魅。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“高山”,鼓手们围着火堆“旋鼓”,往火堆中投“高山馍”,直到“高山”燃尽。


旋鼓舞保护传承难度大

   武山旋鼓舞历经千百年,脉传谱系十分复杂,其传承是非家族性的,在传承的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,多为社会性松散型。旋鼓舞艺人常师出多门,师承关系也很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,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。据县文化旅游局不完全统计,全县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艺人约有36人,其中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5人。代表人物为洛门镇的曹真、滩歌镇的代三海和代思贤等人,年纪小的也有50岁了。

   武山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京生担忧地说,武山旋鼓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。近20年来,由于年青人大多不喜欢旋喜舞,武山旋鼓舞面临失传的境地。为了保护武山旋鼓舞,武山县文化馆计划:成立武山旋鼓舞保护协会,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;采取措施保护身怀绝技的老艺人,发挥他们的“传帮带”作用;鼓励帮助组建规模较大的旋鼓舞队伍;培养一批技法精湛、本领过硬的武山旋鼓舞传承人;保护民间制鼓手工艺者;评出县、乡、村三级旋鼓舞传承人,并相应发放特殊津贴。

   (来源:武山县政府网)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