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宁远人家

宁远人家

关键词:武山,宁远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作者:董春晖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liaiju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71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  宁远是武山县名的古称,取其“安宁久远”之意。

   其实武山就是宁远,宁远也即是武山,只是一个地方在不同时期的称呼罢了。就如同贾平凹即是贾平娃,贾平娃也就是贾平凹一样。叫平娃是在他还小的时候,一如西北所有的普通孩子,一声“娃”,包含着家乡父老多少的关爱。而长大了,出名了,出于写作的需要,便将“平娃”改成“平凹”。多少显得意味深长,透出一些作家气来,仅此而已。

   叫宁远,大概是在历史上战乱多发的年代,寄托人们能够永享安宁的渴盼。而后来改称武山,无非是为了凸显三国时期,陇右名将姜维大战武城山的那段光辉历史。或者仅仅是出于乡民尚武,县境多山而得名。

   宁远,这个坐落在陇右的小县,被夹在定西、陇南和天水的中间。多元的地貌,多样的气候,孕育出了宁远多元的文化。就连宁远的方言,也是多样的,既有天水话的韵,又杂着定西话的音,还不乏陇南话的词汇。

   走过渭北山村的人,都说宁远很穷困,缺水,干旱,贫瘠。老黄牛拉着破犁,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播种,然后收获几颗土豆,憨厚朴实得像那扶犁的老农。一如电视里播放的那些表现甘肃贫困的镜头,黄土坡,水窖,扬尘,低矮的土坯房,永远刮不尽的风,一张张风吹日晒得黝黑的面庞。这是在宁远。

   从渭河谷地穿过的人,都说宁远很富有,土地肥沃,灌溉便利,人民富足。规模宏大的水泥工业,颇成气候的玉雕手工业,高效优质的蔬菜种植业,支撑着经济飞速发展,一座座小城镇正在崛起。塑料大棚,绿色蔬菜,鸳鸯水泥,夜光杯,以316国道、天定高速、陇海铁路为支撑的全方位便捷交通网,都成为宁远对外最好的名片。这也是在宁远。

   从渭河南部山乡走过的人,都说宁远很美丽,植被茂密,物种繁多,气候宜人。密布着的清澈溪流,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,湛蓝的天,流走的云,栖息在深山老林里的飞禽走兽,一座座山环水绕的诗意村庄,一盘盘横跨河上的沧桑的古磨。小桥,流水,苍山,翠柏,流云,飞瀑,炊烟,牧歌,这还在宁远。

   那么,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宁远呢?都是,也都不是。可以这么说,渭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穷困,加上渭河谷地的富庶,再加上渭南西秦岭山区的美丽,便是真实的宁远。就如有人说中国一样,说:“中国的城市像欧洲,中国的农村像非洲,欧洲和非洲加起来,便是真实的中国。”

   宁远人说话,不尽一样,东西南北各有差异 。东面的洛门温泉一带,人们说话略带些甘谷口音,tian和qian两个音基本分不开来。西面乡镇说“这”的时候都发zhi音四声,而在宁远大多数地方都是发zi音四声的,其中数高楼口音最为独特,基本上与漳县话别无二致。北面的榆盘话则带着明显的通渭话腔调。南部沿安一带,因与岷县马坞镇毗邻,说话透着几分后山味。宁远人一般称阿姨为姨姨或婶子,而在沿安一代一律叫“wo ye”。

   虽然宁远东西语音不同,南北地貌各异。然而同为宁远人,在千百年的交流和融合中,还是形成了共同的生活习惯,和相似的风俗民情。

   宁远境内,自古便有戎狄,羌人和汉族人杂居,曾有一段时期还被吐蕃人统治过。长期以来,为争夺地盘,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彪悍的民风,人们普遍尚武。就如几百年前诗人笔下的陇右人家一样,是:“户户院中无竹树,家家墙上有弓刀。”的确,今天被誉为“全国武术之乡”的宁远,人们的尚武之风依旧不减当年。不仅走出去像张鸿谋、郭仕苟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大师高手,年轻的武术精英如张飞虎、张飞鹏等辈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,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武术界的中流砥柱。宁远成为全国武术之乡,不仅在于其高手如云,更在于其武术土壤深厚,习武之风盛行。小到三岁幼童,大至八旬老翁,无论男女老少,不分工商士农,皆爱习武。每天清晨,滨河两岸、学校的操场、村里的打麦场、农家庭院,都有人在练武,太极拳、连环掌、刀枪棍棒,十八般武艺竞相亮相。每一年,县上也总会举办几场不同级别的武术大赛,派遣一些代表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武术竞赛,且每次都能够收获颇丰,载誉而归。

   因为习武之风盛行的缘故,宁远人身上便普遍多了几分英雄气。自古英雄好酒,宁远人也不例外。粗犷豪放的性格,也只有烈酒才可以与之相配。关西大汉喝酒,绝不屑于小杯浅酌,江南文人那种一碗米酒,半碟茴香豆式的细作,多为宁远人所不齿。大坛青稞或高粱酿成的烧酒,档次可以不高,但度数绝不可以低,必须得烈。数只黑瓷碗,大盆手把肉,于寒冬腊月间,大雪飘扬的午后,约三五知己,围坐炕头。满嗓门的划拳,大碗喝酒,大块吃肉,直到喝得东倒西歪,吃得饱嗝连天,划拳嘶哑了嗓门,方才各自散去。在大雪中留下一串串烂醉如泥的脚印,吼几声走了调的秦腔,把寒冷冻僵的冬夜摇得喀嚓嚓响。

   所谓“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”宁远人直爽仗义,喝酒时,只和对脾气的在一起,脾气不投的,聚不到一个酒场子上来。在一张桌子上坐着喝酒的,一般都是能够互掏心窝子的朋友。喝到高处,大家可以互相拍胸膛,意见不合时,拍桌子瞪眼是常有的事。你踢我一脚,我给你一拳,有不满当场发泄,过后却从不计较。当朋友需要的时候,依然会随时挺身而出,两肋插刀在所不惜。

   宁远人好面子,凡事讲究撑体面。所以一旦有了钱,首先要做的事便是盖房子,似乎只有盖起高大敞亮的新房,才足以炫耀他们的富有。并且每一代人都必须得盖房,把祖上留下的老房子拆掉,然后盖起时兴的房子,这样才显得儿孙后代有出息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如果有谁一辈子窝在祖上留下的房子里,多半会被人斥为是没作为,甚至会与不孝联系起来。旧时,宁远人盖房,有钱的讲究深廊檐,四门八窗,木料一定要好。瓦顶也颇为讲究,勾头猫头、滴水筒瓦一应俱全,一坡檐的顶上还必须瓦上辟邪的脊兽。一般人家,多半盖成浅檐的,两小肘一大的样式。中间为主房客厅,高出两边侧房二三尺,也是一坡檐,主房和客房呈对称之势。陇上自古干旱,下雨的时候,一坡檐的房顶可以将雨水全部收集到自家院子里来,很有些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。似乎也还有一种风水的说法是,这种一坡檐的房子围成的四合院聚财。今天盖房之风则更甚,一旦要盖,便是小二楼,也有盖三层四层的。外面一律贴很白的瓷砖,铝合金的门窗越来越大,越来越敞亮,装修也是越来越奢华,越来越花样。有钱的要盖,没钱的借钱也要盖,县城里买房的也是,有钱的在买,没钱的按揭着也在买。结果是房价越来越高,物价越来越高,好些物价甚至超过了兰州天水等大中城市。

   宁远人好面子,还表现在对饮食很讲究。宁远人吃饭,那是毫不马虎。家常吃饭就很有章法,臊子面要薄擀细切,浆水要用太皇山的野葱花炝,要配以酱蒜和韭咸菜,油泼辣子要旺。饺子可以包出各种花样,像雁的叫嘎鸭,像鱼像枕头的,各自不一样。同样的面糊糊,加洋芋的叫散饭,不加洋芋的叫搅团。早起罐罐茶,冰糖红枣枸杞子,一应俱全,好喝解渴又养生。配以薄油页子、油圈圈等糕点,可以说是神仙生活。一年四季节日不断,各节日做什么饮食,上什么小吃都各有说时。年夜饭肉饺子,元宵节吃汤圆;二月二炒豌豆,五月端,粽子甜醅子,酿皮雄黄酒;七月十二,辣椒茄儿;八月十五吃月饼,腊月八,米饭澉地咵嗒嗒……尤其是当遇到婚丧嫁娶的事情,也就是宁远人俗话说的“过事情”的时候,主人总是表现得非常实诚。十全的席,扣得结结实实,肉片子要厚,碗要大,烟酒要好。过一回事情不容易,哪怕是拉账磊福也要在乡亲们面前排场一回,把亲戚朋友、街坊邻居都招待欢喜。就算家里平常粗茶淡饭,来了客人时也要拣最好的饮食奉上。

   宁远人爱热闹,一年四季,总是有大大小小的庆典活动。正月里闹秧歌,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齐上阵,爱扭的扭,想唱的唱,装扮出各种马社火。高台,高脚,杠老爷,一应俱全,应有尽有。欢欢喜喜闹上一春,把个年过得热火朝天。五月端旋鼓,接来经幡,请出神像。一个个少年家手持扇鼓,敲着节奏一致的鼓点,鼓面翻转中,寄托着着宁远人祈福庆丰的美好愿望。八月十五,中秋到来。忙完了庄稼地里活计的宁远人,由会长组织着集资,请来秦剧团。乡亲们簇拥着,聚集在戏场子里的舞台下,看上几天几夜的大戏。村子里戏迷多的,自己村里人就可以组织着唱,自己村里人唱,自己村里人看,自娱自乐,乐趣无穷。也有的村子太小,唱不起大戏。不打紧,在开阔的地方拉开一块白布,取出保存在木箱里的皮影,三五个人唱一台灯戏,也能让全村人高兴一阵子。宁远人,就以这些民间活动的形式,传承着山歌、花儿、秧歌、旋鼓、皮影戏这些民俗文艺,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

   宁远人家,一如西部所有地方的人一样,他们吃苦耐劳,乐观向上。向往远方,却又眷恋家园;淳朴憨厚,却又满含智慧。祖祖辈辈,耕耘着脚下的土地,岁岁年年,挥洒着辛勤的汗水。春种,夏长,秋收,冬藏。让祖先点燃的炊烟一代代延续,袅袅升起在夜幕下的高原上……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